尽早接种疫苗 共建免疫屏障
三者之间相互协同,相互支持,形成合力。
供给侧改革的两条途径:自我创新与海外并购 在需求端升级以后,供给端升级有两条路径,一是自我创新,这需要一套体制机制的建设和改进,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因为他们看明白了,华人都得考托福、GRE,万里迢迢过来,拼命学习,努力工作,才能够在美国社会生存下来,可是墨西哥人每天从边境成千上万地涌进来,然后就在美国社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政策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第二,日本人不愿意把制造基地拿到中国来,我说可以,尽管这样成本可能高些,但日本的制造工艺比较精湛,可以保证质量。发展经济,遇到挫折或危机是常态,如果每一次危机后你都能迅速反弹,久而久之就崛起了,如果每次都复苏很慢,久而久之就衰落了。同时,最为重要的,我们是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理应架起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利用中投的资金,投资于其他国家先进的产品、技术、服务、商业模式,带回来与中国市场和产业对接,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和现代化的步伐,为中国的崛起做出贡献,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相对更高的收益,实现国有资产最大程度的保值增值。你打开美国的电视台,几乎每个台都在挖苦特朗普,你要是天天看CNN,你会觉得特朗普完全是一个无赖和小丑,但是在美国的Facebook上特朗普人气飙升,支持率持续在90%以上。大家都说美国人不关心政治,从现场来看,美国人民参政议政的热情还是非常高的,有的地方需要排队3个小时。
第二个是中央公园里天天有很多人在跑步,那时我们都是穷留学生,我就想,有这闲工夫,怎么不去打个工什么的? 今天你在任何一天到北京的奥森公园,你都会看到无数人在跑步,中国人跑步和美国人还有很大的不同。当然,我们发展资本市场也不能一蹴而就,不能超越现实,但是这个方向必须坚定不移。此后几十年利率上升,许多州都大幅提高了法定利率上限,有的州则没有限制。
有人希望利率高,有人希望利率低。) 利率市场化是现代政府造出的一个现代的概念。个人消费信贷的利率上限则要高得多,1960年,最小个人融资贷款(通常是300美元或以下)的法定利率上限在美国的大部分州为30%-48%。19世纪英国国债利率低于美、法、德、荷等国,也反映出那时日不落帝国的强大。
18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法国在和平时期良好私人信贷的通常利率范围在4-5%之间,发放给城邦的贷款利率为5-6%。长期的低利率会导致资产泡沫化、无法靠利率排除低效投资、投资者提高风险偏好、鼓励了加杠杆等问题。
1.利率下降的证据 从这书中13世纪以来的长期利率图来看(书中图78 西欧和美国最低长期利率每半世纪和每10年平均数),展现出来利率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如果把21世纪迄今放进去,利率下降的趋势就会更明显了),但波动也是相当大的。凯文∙凯利认为,在工业时代,经济规则的核心是提高生产力,在网络经济中,经济规则的核心是增进联系。中国十年期国债,2013年11月达到4.72的历史高点,2016年10月达到历史低点2.64,现在为3.4左右,不到半年上升了约80BP。17、18世纪荷兰的长期利率总体上低于英国,而19世纪则是英国低于荷兰,这和两个国家相对经济地位、对欧洲金融的主导权的变化有关。
众多记载都表明,历史上很多时候正常的利率,和现代正常的利率也差不太多。我推测,虽然时间偏好很少能直接观察到,但根据通货膨胀预期进行调整后的实际市场利率可能正在不断地向稳定的时间偏好水平趋近。中国存贷款基准利率走势图(1991-2016年),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中债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走势图(2002-2017年),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2016年9月,听一位当过十年某小国央行行长的专家说,全世界的央行行长们都在希望美联储加息,让货币政策回到正常。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推断,时间偏好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动趋势。
(对比一下,中国现行有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55次会议通过)可以看作是一种利率上限的规定第二十六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面对历史,大家的归纳判断都不尽相同,对未来,分歧可就更大了。
不过作者认为庞巴维克想表达的正是他所用的那些词的意思。在一个停滞或说增长放缓的世界中,利率很难大幅度提高,但又存在滞胀的风险。
美国各个州也不一致,1661年马萨诸塞将法定利率上限(商业借贷)定为8%,1692年马里兰州定为6%,弗吉尼亚是5%。确实,这本书可以说是以利率角度切入的经济史甚至国家兴衰史。作者说几乎每一代人最终都会惊愕利率的表现,因为事实上现代时期的市场利率很少能够长期稳定。(二)利率的短期趋势 长期太长,大家更关心的还是短期内的利率变化。本文原载于邮银观察公众号,此处由作者授权爱思想网发布。在历史上,虽然有利率上限管制,但国家没有货币调控手段,利率总体上还是挺市场化的。
网上还有个有趣的图(来源不详),四任美联储主席的身高和利率走势,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下降趋势明显。也许确实有些国家的央行行长是这么期望,不过美联储加息让中国的货币政策选择更加困难。
之后有了央行及其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管制,然后再到放松管制、利率市场化。(三)利率预测的风险 预测未来是困难的。
时间偏好在代与代之间保持的稳定性有据可依,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利率水平的表现就已非常接近于我们今天的市场。书中也写道,有人会认为20世纪规模更大、效率更高、技术更先进、创新更多的金融市场会导致一种更加稳定的利率范围,事实恰恰相反。
《利率史》中有个例子,1945年二战结束的时候,有些人觉得财政部不会总是发行利率高达2.5%的债券,也许像2.5%这样的高利率会永远不再出现。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十年期国债利率走势图(1962-2016年),来源:Ycharts 《利率史》书中西欧和美国最低长期利率每半世纪和每10年平均数图,只是个极其粗略的描述(最低长期利率的平均数,13世纪相对较高,也不过在8%以下),13世纪以前的利率也不太好归纳。那从这书能给谁的观点找到支撑证据呢?不得不说,双方皆有。二、历史上的利率管制 对利率的控制自古至今都存在,古代主要是利率上限管制,近现代央行出现后利率则成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核心变量。
如果根据自己对利率趋势性的判断作出资产配置和交易策略决策,也要考虑万一利率和自己的判断相悖,是否可以承受、应对这一风险。利率研究的迷人之处/难度之大,也许就在于其既有一定规律可循,又充满着随机扰动,是无数因素(现实的、心理的、预期的,央行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博弈)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代时期的经济学家们,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各自拥有的观点范围更广、内容也更复杂,所争论的主题并不新鲜。20世纪的低点低于早先的低点、高点则超过了此前几百年的高点。
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国债利率突破了1750年以来的高点6%,最高时(1974年)达到了18%。利率无疑随经济周期波动,反者道之动,升久必降,降久必升。
在20世纪70、80年代,石油危机等原因导致滞胀,美、英、法、荷等多个西方国家的国债利率都达到了一、两百年来未曾有过的最高点。确实,研究利率问题最牛的除了宏观研究人员就是固定收益研究人员了,如果说固收只要关心一个问题,那无疑是利率。书中高利贷信条及其对欧洲信贷形式和利息的影响一节介绍了围绕高利贷的争议历史,最严苛的高利贷被定义为索取超过给予(如公元800年的《查理曼法典》),即只要收取利息就算高利贷。中国央行面对实体经济困难(不能加息)、美国加息和资本外流(需要加息)、债务负担重(不能加息)、资产泡沫大(需要加息)等互相矛盾的需求,政策抉择殊为不易。
研究经济学的人们也许能从利率的潮汐变化中看到,在制订有效的商业伦理和法规、合适的货币和财政手段与政策中,有些社会取得了成功,有些社会则遭遇了失败。当然,这不是本书的任务,作者说我们没有进行这种解读的企图,只是提供和分析原始数据。
什么情况下利率会走高或走低,利率高低有什么利弊,争论贯穿千年。此书是一本跨度宏大的巨著。
作者说历史记录本身并不具有预测性,的确,我们不能简单套用相似的历史情况,以为相似的历史情况下必然有同样的利率走势,但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以敬畏之心谨慎作出涉及利率判断的投融资决策。任期:沃尔克(1979-1987)、格林斯潘(1987-2006)、伯南克(2006-2014)、耶伦(2014-今),美联储主席的身高和利率走势图,来源:网络 2.利率下降有这么明显吗? 这个美联储主席的身高和利率走势图截取的时间有一定的误导,真只是巧合,因为沃尔克时期刚好是因为滞胀利率最高的时期。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